浏览数量: 308 作者: 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 2023-05-12 来源: 本站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公布数据称,世界粮食价格指数在4月出现一年来首次上涨,比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创下的最高纪录还高出约20%。
世界食品价格指数是衡量一揽子食品类商品国际价格月度变化的尺度。
此前,粮农组织上个月(4月7日)发布报告显示,由于世界谷物和植物油报价持续走低,带动3月国际食品类商品价格基准指数连续第12个月下跌,环比下跌2.1%,同比去年3月份峰值低20.5%。
而粮农组织本月(5月5日)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4月国际食品价格指数出现时隔12个月以来的首次回升,食糖、肉类及大米的世界报价上涨。粮农组织首席经济学家马克西莫·托雷罗说:随着经济从严重放缓中复苏,需求将增加,给食品价格带来上涨动力。
报告显示,2023年4月,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平均为127.2点,环比上涨 0.6%。与2022年4月相比,本月食品价格指数下跌了19.7%,但较2021年4月的水平仍高出5.2%。
其中,肉类价格指数4月环比上升1.3%,主要受猪肉报价支撑,其次是禽肉价格。在亚洲进口需求增加和动物兽医卫生问题导致产量受限的影响下,猪肉和禽肉本月报价双双上涨。而受到肉牛出栏量下降影响(尤其是美国),国际牛肉价格本月亦上行。
肉类价格指数:根据来自10个具有代表性市场的四种肉类(牛肉、猪肉、禽肉和羊肉)的35个平均出口单位价值市场价格计算得出,在每种肉类当中,出口单位价值价格用各自市场的贸易比重进行加权,而这四种肉类都用2014-2016年世界出口贸易平均比重进行加权,最近两个月的报价可能包括估算数字,因此可能需要修正。
近两个月以来,“淄博烧烤”话题持续火热,各地餐饮火爆在很大程度上带动肉类消费。
据农业农村部最新监测显示,2023年4月24日—4月30日,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生猪平均收购价格为15.57元/公斤,较前一周上涨1.4%,较去年同期上涨0.8%;白条肉平均出厂价格为20.48元/公斤,较前一周上涨1.3%,较去年同期上涨0.2%。
全球粮食危机进一步加剧
粮食安全问题不仅关乎口粮,更涉及世界经济发展、地区国家稳定,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已经经历过多次世界性的粮食危机。此次食品价格指数一年来首次回涨,值得高度警惕。
根据粮农组织网站5月3日发布的《2023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GRFC)指出,2022年相关数据显示,受经济冲击、冲突和不安全、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等因素的驱动,全球粮食危机形势和严重粮食不安全状况进一步加剧。
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的影响已使27个国家的8390万人处于粮食危机或更严重程度的粮食不安全状况,而这些数据在2021年为21个国家的3020万人。
冲突和不安全因素在2022年造成19个国家和地区的1.17亿人处于严重粮食危机或更严重程度的粮食不安全状况,2021年的相关数据为24个国家和地区的1.39亿人。
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造成非洲和南亚部分国家或地区出现严重粮食不安全状况。2022年,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造成12个国家的5680万人处于严重粮食不安全状况,受影响人口数是2021年8个国家人数(2350万人)的2倍多。
报告谈到,2022年,58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58亿人受到严重粮食危机影响,相关数据高于2021年的53个国家和地区的1.93亿人。全球经历严重粮食不安全并需要紧急粮食、营养和生计援助的人数在2022年连续第四年增加,超过2.5亿人面临严重饥饿,7个国家的人口处于饥饿边缘。这是该报告出版7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数值。2022年的全球粮食不安全严重程度从2021年的21.3%上升至22.7%,全球严重粮食不安全危机呈恶化趋势。
中国粮食安全状态稳定
从总体看,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需平衡有余。但是在此前经历全球疫情蔓延、俄乌冲突的背景下,我国粮食到底够不够吃,成为众所关注的问题。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决定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统筹兼顾立足国内和适当进口两个原则,中国粮食进口处于整体增长阶段。
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和进口量均创下历史新高。中国进口粮食16454万吨,同比增长18.1%,相当于我国粮食总产量的24%。2022年,受俄乌冲突、疫情反复等因素影响,小麦等粮食作物价格波动较大,加之进口成本增长,中国进口粮食14687万吨,同比下降10.7%。
202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任李国祥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曾表示:“近年来每年进口大豆数量都超过国内消费量的80%,对外依存度很高,玉米等饲用谷物进口增长较快。近年来中国粮食总体上对外依存度已经近20%。”随着居民食物消费水平不断提高,除粮食进口不断扩大外,其他类食品进口规模也持续扩大。近年来中国进口肉类对外依存度约10%,年进口量已近1000万吨。
值得一提的是,大豆是生产豆油和豆粕的原料,豆油用途是食用油,而豆粕是动物饲料中蛋白质的主要来源。粮食领域的波动使得动物养殖成本不断增高。因此,粮食危机往往会加剧肉类价格的上涨。
关于我国粮食自给率,不同统计口径的数据也不相同。李国祥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口粮自给率超过100%,谷物自给率90%以上,粮食自给率85%以上,全部自给率75%以上。
在2022年4月27日举办的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程国强介绍,目前,中国对水稻、玉米、小麦三大主粮和主要肉类的保障水平较高,但食用植物油、大豆的自给率比较低,分别为1/3和不到17%。在农业供给体系中,蛋白饲料原料供给自给率不到20%,短板最为突出。2000年,中国的食物自给率为93.6%,2020年降至65.8%。
2022年6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在北京联合发布的《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2》显示,2010年以来,中国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的自给率均值分别为99.3%、98.4%、97.4%和16.7%。
我国常用的粮食自给率有两种,一是粮食自给率;二是口粮自给率(是指稻谷、小麦、薯类等口粮产量与消费量的比重)。不管是哪种统计口径,根据上述专家透露的信息,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和“口粮自给率”均在80%以上。
粮食自给率和口粮自给率在80%以上,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粮食安全的深层次矛盾。近年来我国粮食进口增长量是粮食生产增长量的7.9倍。
以上,是近年我国粮食安全的大致状态。从目前国内的粮食情况来看,粮食危机的影响估计仍然在可控范围内。在接下来的国际社会中,中国将持续的减少粮食危机带给我国的影响,努力让粮食恢复平价。
粮食危机背景下肉类的机会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增加,对淀粉类主食的消费在逐步减少,但是对包括肉类在内的其他营养丰富的食品的消费会大幅增加。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程国强在2022年4月27日举办的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上介绍:最近三十年,中国人均小麦消费量下降18%,大米下降11.86%,植物油和肉类则都在增长。
其中,植物油消费增长405.8%,现在中国人均植物油消费量达到26公斤,按东亚饮食特征已达到上限,开始进入稳态。而肉类还有增长空间,中国人均消费的牛羊猪禽等主要肉类为47公斤(全口径已经达到62公斤),三十年年均增长2.94%,消费结构变化的方向和趋势符合班尼特定律。程国强预计,包括肉类在内的动物性食品消费将持续增长。
随着经济的复苏,进口肉类消费需求有望继续回暖。不过,全球粮食危机将推高肉类进口价格,肉类进口市场也将迎来粮食危机背景下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广大肉类进口商们要抓住国家进一步拓展肉类等食品进口渠道的大好机会,更好的满足我国居民多样化、多层次、高增长的食物消费需求,为构建多元进口和高质量发展格局贡献力量。
部分内容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海关总署、经济日报、中国经济周刊、搜狐网、新农观
来源:优顶特研究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